人物名片
陈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于2018年10月开始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工作;于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瑞典哥德堡大学海洋科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于2023年入选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研究方向为锂电池及生物质回收、水污染治理和塑料污染调查。
“流动”是一种学习方式
上善若水,人也会因为学习而像水一样在不同地区流动。就像同学们从所在社区流动到大学一样,陈帅老师也曾经因为学习和工作原因历经河南、安徽、上海和浙江等地,从校园到职场,最终又回归校园。在流动中,他从大学生变成技术工人,又变成研究生,再变成老师,之后又不断学习和进修。流动意味着知识和阅历在不断积累,最终能把在企业、研究所和大学的独特经验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同时,每个工程案例和实验设计过程,甚至事故经验都能变成教案中的片段,给学生们提供养分。这样,思政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就会像汤中的盐一样被吸收和发挥作用。
“流动”学习的策略是什么?
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开放交流是在上海学习和工作的必修课。在学校的支持下,陈帅先后利用上海市外国专家合作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项目以及学校的海外名师项目邀请了来自西班牙、爱尔兰和塞尔维亚的老师到学校授课,让同学们体验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让课堂在不同国家和文化间流转,让中文课程变成中英文课程。另外,他还鼓励同学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申请国外高校或我国政府的奖学金,有同学拿到了国外知名高校的访问奖学金和博士入学offer,他们在流动中受益,并选择和期待继续流动。同时,他还把学生带进企业,让他们尝试用所做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并努力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并且,他还充分吸纳企业导师的经验,尝试设计校企合作课程并编写相关教材。
所指导的学生获得贝尔格莱德大学访问奖学金
带领学生解决生产问题
课堂如何“流动”起来?
时代的发展正在引发教学变革,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值得思考和实践。在200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大学生,信息茧房、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更冲击着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反转课堂、AI赋能的概念正在改变着课堂,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延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对话是值得思考的课题。陈帅目前正尝试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某一具体问题或文献的讨论,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去思考创新的本质与理论的重要性,进而引导他们增加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他还积极联系与国外高校的平台合作开展前沿研究,并把对学科前沿的掌握融入到课堂讨论中,使课堂对话延续生命力。
积极联系海外名师到学校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