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加工实训车间,同学们几人一组围在机床旁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而带教老师、工程训练中心机加工部实验室主任高鸣,不仅能照顾到同学们各自的加工进度、及时指导,还能通过辨别机床发出的声音,判断同学们的操作是否有误。
高鸣老师的凭声断“案”并非一日之功。自1992年进校工作以来,高鸣在实训教辅的岗位坚守至今,二十八年如一日,日积月累,精益求精。凭借着不断地学习、钻研、打磨的韧劲和匠心,近年来,高鸣先后被评为浦东首席技师、上海市首席技师并获项目资助,作为带头人获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立项,最近又获得了“浦东工匠”的荣誉称号。近日,记者走进工程训练中心,探寻高鸣的故事。
技艺精湛,有他在困难总是迎刃而解
工程训练中心机加工部承担着面向全校学生的《基础工程训练》课的教学任务,包括车、铣、钳、3D打印、激光、焊接、铸造、测量等多种模块,一般由1名主带老师和2名辅带老师负责30名左右的学生。而中青年老师都喜欢和高鸣一组,因为有他在,整场实训就非常流畅,还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据同事刘赛介绍,加工零件时,若是出现了比较棘手的问题,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来找高鸣。有同学加工的小车因设计的轮子超出了三爪卡盘的范围,轮子怎么也夹不上。一筹莫展的学生找到了高鸣,高老师立马给出了解决方案,将三爪卡盘拆卸并反向安装。高老师熟练地演示了整个拆卸、安装过程并耐心讲解,很快车轮装了进去,问题得到了最优化的解决。在同事眼里,他就是团队的“定心石”,有他在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而在嘈杂的车间还能凭声断“案”,更被认为是高老师的一门“绝活”。技艺在身,青年教师们总会向高老师请教,比如,如何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进度?如何控制加工工件的精度?不同工艺的工件,加工时孰先孰后?面对提问,高老师都不厌其烦,认真细致地予以解答。
工匠精神,更是一种态度
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娴熟的外化,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在机加工部原教研室主任吴镝看来,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让高老师的加工技艺炉火纯青,而更人敬佩的,则是他28年来在所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专心专注、精益求精、执着坚守。
无论是上课还是培训,高鸣至少提早半小时到车间,他会在课前清理实验环境,准备好材料,检查实验工具是否完好,对损坏的器具进行更换、维修。而每年暑假在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带学生进行数控等级工培训,高鸣和同组的李蓓华老师更是清晨7点就会赶到,着手准备,比正式培训时间足足提早一个半小时。
实验室管理繁冗、琐碎,遇到实训车间搬迁更是一项大工程,而高鸣却从不抱怨、不推诿,任劳任怨,严谨仔细地将工作完成。有同事说,任何复杂繁冗的工序在高老师这里都会变得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小到零件的分类收纳,大到机床如何摆放,他都会考虑周全,反复对照、修改图纸,使得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
严格要求,细节中塑造学生品质
面对新时代大学生,高鸣老师及其所在教研室人员,还充分挖掘实训教学中蕴涵的育人元素。无论是上课还是考证培训,高老师都会要求班上的学生在完工后,将之前拿到的工具、材料摆放规整,原样归还,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指导学生参加数控高级工考证,要求学生做到测量准、加工准,加工的工件精度必须控制在0.02-0.04毫米之间,也就是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四分之一,否则视为废件。完工后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车床清理工作,整理好工位,让更多的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塑造学生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品质。
为人师表,高老师也将他所有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每年暑假,高老师带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有200名左右的学生取得数控铣工高级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前后指导了六七千人次参加考证,合格率高于市平均合格率。高鸣还常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参赛,在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上,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场竞技也不逊色,获数控车项目个人二等奖、数控铣工项目团体三等奖。高老师及其团队指导的学生还多次在上海市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
技在传承,车间里的“师徒”情
2011年留校的蓝雪老师,在学生时代就受益于高老师的指导。他说:“工件加工,看上去可能并不复杂,其实内里结构很复杂,上手做的时候就更复杂,而高老师对我们总会手把手地教。”2005年进校的祖英利老师,早已成为独挡一面的教学好手,回忆入职之初,她无比感慨:“我们是同事,更是师徒,李蓓华、高琪、高鸣都是我的师傅。刀具怎么装,机油哪里加,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都是师傅们手把手地教。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来了,他们都是我们的师傅。”
高老师也从青年教师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他也是这样跟随着自己的师傅李蓓华老师一步步走来,从技艺生疏到多技傍身,而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会毫无保留地培养青年教师,师徒间共同勉励、共同进步。
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车间,高老师都以其敬业专注的工作态度和低调朴实的为人作风,诠释了“浦东工匠”的精神特质,他也以其自身经历告诉师生,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既是攻坚克难的坚持,也是实现梦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