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0215021     |
xwzx@sspu.edu.cn

访谈全国劳模徐小平
发布时间:2016-12-21 供稿:   

     徐小平简介

  徐小平同志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科技术总监、经理、党支部书记。曾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采访正文——劳模长成记

  一次次亲密接触,激发对机械的兴趣

  谈到个人的成长经历,我需要从小时候讲起。我父亲也是一个技术工人,他的手工技能很好,是汽车修理工。小时候,看父亲榔头敲得很顺,我也拿了一把,但怎么敲都敲不像样。后来父亲说:“我给你做一个,你去敲一下”。他把关键的一锤留给我。我想都没想,嗙的一下敲下去了,想不到榔头拿掉后自己弹回来了,根本敲得没反应。后来父亲就跟我说,这个榔头该怎么拿,敲到什么部位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经过指点,我才得到敲榔头的要领。从那以后,这一锤把我整个追求手工技能的兴趣打开了。后来在家就开始喜欢动手做一些东西,家里可拆的东西都被我拆得差不多喽。

  高中毕业以后,我17岁,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高考还没恢复,我们这一批人插队落户,我成为了一名工人。当时进的是一个交通机械厂,做刨床。我看到刨床觉得特别亲切,觉得好像有一个机器在帮我做事情。本来一块铁拿在手里,最多榔头敲几下,敲到它变形而已。现在可以让它把材料去掉,表面的粗糙度搞平整,我觉得自己多了一个很了不起的工具。我特别喜欢这个工具,经常在机器上摸摸弄弄,拆拆装装,师傅看到我好动,就故意把那些保养的东西扔给我,让我拆拆洗洗干净再装上去。后来动手能力就变得越来越强。

  不畏苦难勇于挑战,成就一项发明

  1985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连师父都不敢做的事。当时厂里一台龙门刨床不能运行了。它是非常重要的设备,是为客户定制生产做模具的刨床。如果这个刨床坏掉,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及时交货。厂长急着找人修,师父也去了,我跟在后面。当时的我连简单的三角函数都不会,上夜高中,重新起步。后来作为等级工去培训,接触了液压技术,当时对这个技术痴迷的不得了,觉得很神奇,没想到后来利用这个技术原理帮上了大忙。

  那台龙门刨床,师傅的结论是不能修了已经报废。我们厂长也觉得没希望,他找了当时闵行重型机械厂专门做龙门刨床的人,让他们来做改造,对方说要四个月的时间。我当时觉得钱不是问题,但是时间拖得太长。我绕着机床兜圈子,想着如果让我来修该怎么弄:突然间就想起了利用液压技术来解决问题。回去后我立马做了一份方案,努力把液压图画出来。当时厂长和师傅却都不看好我的方案。我鼓起勇气请厂长让我一试。当时机修车间的一个主任也支持了我。我们组成了一个16人的改造小组。小组会上我把所有的要求和分工都安排好,花了十几天的功夫,把所有的零件、配件买来,装了几个晚上,日夜都在做。

  一个半月过去,开始试机了,大家都很兴奋。当我按下按钮动起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要成功了,可是后来开关竟然没有反应,刹车都来不及,只见几吨重的台面一下子从轨道中蹿出去,前面如果有人就会把人撞死。我一下就懵了,车间主任当时告诉我不要急,过几天灵感会出来。回家以后我一直在苦思冥想哪里出了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后来终于分析出了技术缺陷,这个缺陷也造就了我后来的一项发明。我们搞了一个零行程油缸,行程等于零,它有力的变化,没有位置的变化。后来再实验的时候我们果然成功了,两个月不到,这个项目顺利完工。

  重要转折点——进入大众,留德深造

  1989年,大众招聘,因为德国技术很有名,我们这些从事机械制造的人都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取经机会。在1000多名应聘者里我当时考入的成绩是第四名,成功被大众录取。我被分在一个车间里,全是老外,没有师父,很多技术问题我们都听不懂。1990年我下定决心自学德语。有一次我正在机床边翻德语书学习,部门领导巡视路过看到了我,问了我的名字,也由此记住了我。1990年下半年,上海大众和外国语学院签了一个培训合同培训德语,因为我给领导印象很深,第一批就被选中了,去上外学了半年语言。我的基础很差。零起点,学的很累,咬紧牙关要过语言关。半年以后我通过了上外的测试,初级德语通过了。

  回到厂里,领导安排我去德国学半年技能。同时还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作为翻译人员参加出国培训。到了德国,对方有很严重的地方口音,一堆东西我都听不懂。刚开始我只能通过书面的任务书做工作,晚上自己查字典,反复训练,每天学到一二点。头两个月很难受。到第三个月开始慢慢习惯了他们的语速和表达方式。在德国培训的时候我发觉国内外的教授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师父重感觉,德国老师重数据。我开始注重数据的思维方式,一支笔不离身,做到哪里记哪里,养成一切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不过后来我发现数据也不是万能的。

  有一次一台生产设备出问题,德国师父让我跟他一起去实战。德国人有一个习惯,每个人管的范围很窄,为了一个故障找了一大帮的机修工,都围着设备在转,而我早看出问题是液压问题。数据虽然精准,却不会有感觉灵敏迅速。由此我总结出要成为世界级的技能工人,一定要兼备中国师父的感觉和德国师父的数据。

  关于工匠培养,需解决三个问题

  对于培养工匠,第一步,我们国家要解决的就是职业教育问题,要保证有足够的人群从事技能劳动。我认为二工大这一块做的很好,俞校长看得很准。酒店管理专业把实习场所直接挪进校园,在正常运作下作为培训学生实战能力的基地,这个做法我很赞赏。现在我们正和学校搞智能制造合作,也要参照洲际酒店的做法,鼓励学校把更多力量投入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中,保证技能人才的质量。

  其次,工匠培养离不开企业和学校的对接——产学研合作。现在的问题常常是一头热,学校很热衷于和企业对接,而一些企业却是冷冰冰的。我认为这是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中缺少一个中间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由社会团体来做,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放到平台上去,让平台对接。而现在很多产学研合作都是靠人际关系自己找的,所以国家要支持这个平台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学校的教法怎么和企业对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现在企业有什么要求?就是要有现代制造的要求,现代制造和智能制造的要求就是精细化制造。我觉得人才的培养要讲规范化才能做到产品精细化,在学校里我们就要把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出来。另外,企业一定要有“X+1模式”的人才培养意识,我们的人才需要有综合的知识面,也需要掌握一项不能取代的核心专长。

  学生感悟

  第一眼见到徐小平,他身着一身工作服,让人觉得很亲切。他向我们认真介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技术和产品,大家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在采访过程中,徐小平与我们分享他成长的故事,从他的每一个故事中,我都会发现劳模身上的闪光点:在父亲影响下,他爱上了机器,找的了工作兴趣,这让我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连师傅都不敢尝试的一次挑战,他却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给其他工人树立了榜样,这让我明白了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有钻劲,有敢于挑战的勇气;缺什么学什么,对德国技术的求学渴望激励他进入大众留德深造,这让我明白了人生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机会并做好准备,幸运才会不期而至。

  另外,徐小平提出的“X+1人才培养模式”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一个人需要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知识,但必须也要有一个别人不能取代的核心专长。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去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去思考,创造自己的价值。

  我想,每一次采访的意义在于通过认识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来启迪自己、分享感悟。我会珍惜每一次采访劳模的机会,把二工大的劳模精神弘扬和传承下去。

  ——13公关A3 胡瑞雪

  文字:胡瑞雪  张雅洁

  摄影:付昭平  赵红阳

Copyright©2019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
021-50215021
xwzx@ss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