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0215021     |
xwzx@sspu.edu.cn

百舸争流千帆竞 借海扬帆奋者先——我校两位青年教师喜获项目资助
发布时间:2016-12-21 供稿:   

  编者按:日前,工学部传来喜讯,两位教师喜获项目资助,一项是朱志刚教授的“重症糖尿病患者用植入型传感器材料及相关器件的研究”获得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资助金额为15万元。“曙光计划”是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倡议、出资并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实施,专门资助40岁以下、有相当科研基础、但缺乏研究资金支持的高校青年教师,这项计划已实施20年。

  另一项是王元元博士获2015年度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称号。“青年东方学者岗位计划”系市教委在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的基础上,支持市属高校引进和培养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的新举措,本年度为首批执行。

  任何一项成功的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任何一个荣誉取得的背后都有不懈的努力。本报记者特约了两位老师的学生、同事,请他们讲述了自己眼中的老师、同事。  

  王元元,工学部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讲师,2015年度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2000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专业为应用物理。2004年被保送中科大硕博连读,于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专业为凝聚态物理,导师为王冠中教授。博士毕业后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机械工程系做博士后,师从杨荣贵教授。2012年归国工作。发表了多篇SCI文章,比如Physics Review B,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目前拿到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等。在教学方面,承担了《能源材料器件与生命周期调查》、《半导体照明材料与器件》、《传感器技术与器件》、《能源经济》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作为12材料A1的班导师,切实促进环境学院第一个CDIO班级的建设。

  她是一个“多面手”

  王老师是一个“多面手”。在教学过程中,她认真备课、批改作业、课后答疑,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并且积极听资深教师授课,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基于CDIO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授课内容,发表了教学论文1篇。累计指导本科毕业设计5人次。

  她还积极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所在班级有同学参加了赴台湾龙华大学联合培养一年的计划。目前班级同学处于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她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为毕业论文做准备;督促有进一步深造愿望的同学认真准备考研;同时联系对口企业为同学们提供毕业实习的机会。

  王老师作为学科秘书和系主任助理,辅助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开展各项工作。参与了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业论证工作和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另外,她还积极参与学院、工会、妇委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曙光研究院”交流活动、“女博士联谊会”、校运动会等活动。(讲述人:黎阳,工学部副教授)

  漂亮的“人生赢家

  漂亮,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班学生对王元元老师的第一印象,第一次上课前,大家都在讨论说我们班来了一个美女老师,还是我们的班导师,同学间还开玩笑说她的课肯定没人不去上。

  大二时,她开班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以一个导师的身份告诉大家未来的方向,考研亦或是工作,人生的抉择应该自己想清楚。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给予帮助。就拿毕业设计来说,课上课下总是提醒学生,到现在,了解到还有部分同学没有确定毕业设计方向,她会先弄清楚同学的想法,然后介绍相应的老师。只要学生有需要,她就会给予指导。除此之外,若有学习的机会,她总会提供给我们。有一次,我写了一份简历,整理了很久但还是显得内容杂乱,王老师看了几分钟后就在文档上注明了所有不合理的地方,简历前前后后改了不下三遍,她依然耐心十足、细致入微。我想王老师不仅漂亮,待人还那么好,是我们的好榜样。

  后来,偶然的机会,知道王老师不仅是博士,还是博士后,而且,获得过那么多的荣誉,一瞬间,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如此年轻、漂亮的博士老师,简直是人生赢家!让人心生敬意!(讲述人:赵孟玲,12化学A1班学生)

  朱志刚,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东方学者”,工学部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主任。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05-2012年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布鲁内尔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为电子工程系主任Bill Milne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国际研究员、伯明翰大学荣誉研究员、布鲁内尔大学访问研究员等称号。2014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副主编、国际刊物《Soft Nanoscience Letters》编委,英国物理协会会员、国际电化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先进材料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应邀担任英国生物技术(BBSRC)和工程与物理(EPSRC)研究委员会通讯评审专家,并且为BB、APL等10余种重要学术刊物审稿数十次。2005年以来在NT、SAB、JMM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H-index=11),其中被SCI收录34篇(JCR一区5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被引用270余次。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其中特邀报告5次,分会场主席2次,组委会/顾委会委员3次。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人才发展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等项目,主持完成英国皇家科学协会项目2项,并作为剑桥大学主要执行人参与完成欧盟第7框架研究等项目。 

  我的导师

  我的导师——朱志刚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他不仅具备高水平的学术能力,而且热心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关心学生的生活,从精神层面引导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

  记得复试时,刚见到导师,有点紧张、拘束,可是朱老师很和蔼地说:放轻松,对自己要有信心。老师温和的声音让我顿时静下心来,轻松顺利地完成了复试 。开学后,在甄选研究方向时,朱老师根据我们个人不同的情况,耐心仔细地指导我们选择课题研究方向;他还告诫我们,要多看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通过看文献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专业知识,这对于科研是很有帮助的,另外朱老师还教导我们,研究生的学习不能再仅限于书本知识,不能只看到表面那些浅显的道理,要往深度和广度上扩展。

  朱老师不仅在学习态度上严格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上更是如此。我们所写的每一篇论文从初稿到最后定稿,都要经过朱老师的无数次的批改,直到令他满意为止。每次的修改他都要求我们必须有所改进,给我们每次的批复都是那么详尽入微,他会十分耐心的在每一个出错的地方进行标注,并加上他的一些参考意见。除了在内容上要求我们做到严谨外,论文的格式上,老师也不放过,他让我们从撰写第一篇论文开始便注意论文的标点、字体等细节。在阅读论文的时候,有很多细小的错误都会被他发现,还告诉我们做实验需要用“心”去投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多学一些知识,为以后工作做准备。好几个深夜,当我们准备回宿舍的时候,都发现朱老师的办公室灯还亮着,他在科研方面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让我们学生深感敬佩。

  对于朱老师我有太多的话要说。但还有许多像朱老师这样正默默地无私奉献的好老师,他们用渊博的知识博大的胸怀教育着一代又一代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们爱生如子的崇高师德时时感动着我们!(讲述人:谢骥,工学部研究生)

  他指导我考上研究生

  将要毕业的我又迎来了人生中另一件重要的事——顺利考上了研究生,而这一切,我要感谢一个人的帮助,他就是朱志刚老师。

  记得第一次和朱老师接触是在大二,那时候朱老师刚来我校,准备带领学生做实验项目,我在辅导员那得到消息后便自愿报了名。在朱老师主动联系我们后,我们一行几个学生来到了朱老师的办公室,朱老师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易近人。他简单易懂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他所做的项目,并给我们每个人分配了工作。

  朱老师给了我一份资料,并表示希望我能查找相关方面的文献最后写出一篇综述。其实我当时心里挺没有底的,因为我从没有相关方面的经验,连最基本的查文献我都不会,那时候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百度,可是朱老师说百度提供的资料是有限的,并且没有什么权威性。于是朱老师从最基本的方面开始教我,比如怎么从数据库查找资料,下载资料。最终在朱老师耐心的教导下和帮我修改了多次后,我在《陶瓷学报》上发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综述,当拿着那本打印着我自己的文章的杂志时,心里的自豪不言而喻。从之更加坚定了跟朱老师学习的决心。

  转眼到了大三下学期,是考研还是就业?我很纠结,朱老师对我说,找工作固然可以,但如果你想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考研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回到宿舍后,我考虑再三做出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决定——考研。每次在路上或者食堂里遇到朱老师,他总会关切的询问我准备的怎么样,一定要坚持下去。朱老师的关怀给我提供了很多动力,在即将考试的前几天,朱老师特地找到我聊了一下,他说考试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如果有一科没有考好,千万不要放弃,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有失误。在经历两天考试后,剩下的便是等待分数公布,那段时间很忐忑,但我依然相信自己,因为不能让朱老师失望。

  2月16日,分数终于要公布了,在输入名字和证件号码后,我一眼看到了三个数字——355,那一刻我想到的是立刻和朱老师分享这个消息。另外,我要说的是,我报考的是朱老师的研究生,因为我相信接下来我会跟他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向他看齐。(讲述人:胡校兵,11化学A1班学生)

Copyright©2019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
021-50215021
xwzx@ss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