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臧莺
穿上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顶着碗走“S”形路线,能走到终点就是成功;举起蒙古族的“布鲁”,当一回“草原神投手”,比比谁投得更远、更准;还有嘉定黄草编、雕版印刷、漆扇制作等具有海派民俗特色的“非遗”等你来“沉浸式”体验,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音乐可以零距离欣赏……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文化凝心铸魂、以精神凝聚力量,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主办,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联合会支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承办的2025年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展示在二工大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40所高校的千余名各民族师生参加了活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陆敏表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应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主动担当,扛起文化传承与交融的使命。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系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堂、融入校园文化、融入青年成长全过程。学校自2021年起连续承办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从龙舟竞渡的同心协力到“夸夸我的家乡好”的家国情怀,从高校统战部部长论坛的思想碰撞到毕业生招聘会的暖心服务,已成为上海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张艳萍表示,近年来,市教卫工作党委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海各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以青春力量凝聚共同体意识,形成了上海高校“学校有品牌、学院有阵地、师生有行动”的生动局面。各高校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

活动现场的气氛热烈非凡。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包含了民族文艺表演、民族特色文化展示、民族游戏互动体验、海派文化展区等内容。在主舞台区域,各民族学生代表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进行表演,《舞动申城一家亲》《祝福》《弦歌踏舞》《风云岁月》《美髯公过关斩将》等花绳、快板、民乐、舞蹈等精彩的民族特色表演,在现场不断掀起高潮,呈现了一场最炫“民族风”。而在民族特色文化展示和民族游戏互动体验区,各高校以“民族村”的形式展示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每个帐篷前都挂起了民族特色饰品、展示了民族游戏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驻足并参与体验,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体验了民族风情。上海海事大学大二学生阿比旦告诉记者,她是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这次来到二工大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开心。“我们这次来了40多名同学,在这里表演舞蹈节目,展示维吾尔族的乐器和蒙古族的酒器,还请其他学校的学生们品尝新疆的干果,体验西藏的扎染艺术。”阿比旦说,能认识很多别的学校的学生、其他民族的学生让她感到很兴奋,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也让她觉得特别有意思,她也希望借此机会能把自己家乡的文化向更多人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还设置了海派文化展示与体验区,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芦苇画、绒绣等,皆展现出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让现场师生“沉浸式”感受了上海“非遗”的传统文化之美。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展位前,校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主持工作)张侠就向前来观摩体验的师生们介绍了学校非遗传承人精心制作的作品——纯手工制作的黄杨木雕、琥珀雕刻、海派漆艺、砚刻、瓷刻等,都让师生们看得眼睛发亮,不停赞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师生们还可以来现场体验嘉定黄草编、雕版印刷等技能,我们的学生会‘手把手教学’,让他们在动手体验中深度感受海派文化、民俗文化。”在张侠看来,当海派“非遗”创作与民族特色相融合,“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就会更加深入人心,各族学生共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愿景也会更加强烈。

“从2021年首次举办到今年第三次举办,可以说,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沈晓峰介绍,上一次参加活动的高校有25所,此次增加到了40所;学生人数也从上次的500多人,增加到了此次的900多人。“我们希望通过活动的持续开展,在二工大营造这样一个关爱各民族学生的氛围,让更多人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沈晓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