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永章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强国之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依靠什么、走向何方”的根本性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全球产业变革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其核心在于正本清源,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回归价值创造的本源,有效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在现实中,因投资回报率差异,部分社会资本乃至产业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热衷于“以钱生钱”,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积聚,而制造业等实体部门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困境。这种资源错配不仅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带来产业“空心化”隐忧,还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营商环境优化、金融服务赋能,推动最优资源、最优政策、最大精力向实体经济汇聚,确保我国实体经济根基稳固、生机勃勃、行稳致远。
实体经济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强大的实体经济不仅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还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保障基本民生,是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只有做实做强实体经济,才能为国家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战略回旋空间。实体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进程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实体经济更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基石。当前,大国竞争日益体现为科技与产业的竞争,发达国家持续推进“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奋力追赶。我国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风险,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竞争力面临考验。在这一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有依靠坚实的实体经济体系,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制高点,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避免受制于人。
因此,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新引擎。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氛围营造,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要聚焦战略性实体经济领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研发投入,聚力攻克“卡脖子”难题。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实体经济不等于低端制造,必须持续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运用数字化、绿色化等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撑。
三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生产流程再造、资源精准配置与供应链高效协同。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相结合,夯实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激发资源回流实体经济新动能。必须着力扭转要素资源“脱实向虚的倾向,引导金融资源从过度集聚的虚拟经济领域,转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实体经济领域。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切实降低融资成本让各类要素配置到最具活力的实体经济中,为其注入发展新动力。
总之,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立足我国发展阶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谋划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现实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远前瞻,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执行。
(作者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