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 记者:刘昕璐
2分钟就能一笔一画生成一张油画肖像、实测不用任何手控以意念控制一辆康复轮椅车的行进、跟着AI带教学习一套行云流水的太极拳……9月24日下午,记者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现场感受高校界的创新策源能力。
◆ 580项科技创新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工博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品牌展会和促进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展示推介68所高校精心遴选的580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42所,占六成多;按地域分布来看,上海地区高校21所,国内其他省市高校47所。
28所高校以校为单位独立布展并展示推介,展现高校重大科研进展和服务社会的重大应用成果;在集中展示区,40所高校以实物、视频、图片等形式集中展示高校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此外,还设置会场区、活动展示洽谈区等功能区域,让专业观众了解高校更多维度的科研创新生态,及政产学研合作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继续通过高校科技成果数字化展示平台,以及工博会官方线上平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3+5+365常态化展示。
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年工博会高校展区内,目之所及都能看到极具发展潜力的原创成果。
◆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突破性成果频出 ◆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高校的科研人员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当好尖刀连、排头兵。在工博会高校展区的各大展台中,处处都能感受到高校科研人员的使命意识。
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智能家电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组件——芯片。而芯片的设计需要借助专门的设计软件(EDA工具)才能完成。复旦大学曾璇教授团队围绕国产高性能处理器设计和模拟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等重大需求,建立了人工智能的集成电路自动优化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集成电路统计分析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可制造性设计方法、电路综合优化,为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的人工智能设计EDA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国产工具的支撑。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应用和重要半导体企业获得应用。
在上海交大展台前,一台监测设备“紧盯”高速旋转的航空发动机。这套“多物理场测试诊断系统”由上海交大欧阳华教授团队研发。随着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复杂工况下的结构完整性和流动稳定性是制约国产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难题。这款诊断系统可实现对复杂系统关键现象的多维度、全过程观测与诊断,目前已先后在航发商发与航发燃气涡轮研究院的两个型号台架完成验证,展现出良好的工程适用性与推广前景。
◆ 人工智能激发经济新活力 ◆
随着大模型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不断点亮千行百业,多样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在工博会高校展区中,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最闪耀的存在。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媒体与创意实验室在现场带来的项目是《基于物理仿真的3D油画创作系统》,只需要用户拍一张照片,等待2分钟就可以得到自己肖像的油画作品,并能沉浸式体验油画创作的过程。
“我们的系统模拟了画家的运笔逻辑来作画,并且基于流体力学公式建模了3D的真实感油料,能实现画布的颗粒感、笔刷划过颜料表面留下的沟壑感和打上光照后呈现的油质感光泽等细腻的油画效果。”集成电路学院博士刘劲帆这样告诉记者。
今年4月,上海体育大学联合百度AI共同研发了全国首个“非遗武术大模型”,该模型也亮相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现场。该大模型具备技术示范、知识问答、智能带教、动作纠错4大核心功能,能够为非遗武术爱好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实时反馈,还能为专业运动员提供即时的反馈和纠错。
记者现场跟随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研究生劳嘉欢一起跟练了24式太极拳,“它的数字人是捕捉了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国际级运动健将朱宏燕老师的演练动作。在跟练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前、后、左、右四个视角全方位观看学习数字人的动作。同时,右侧屏幕中会实时显示我们和数字人动作的相似度,并提供语音、文字和画面指示箭头的指导,比如在做搂膝拗步动作时,大模型会提醒左脚往前一点、右手往上一点。”劳嘉欢说道。
以往人工捆扎一把扫帚平均需要3分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何成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柔性捆扎机器人做同样的工作仅需20秒。近年来,该团队聚焦棒材自动化捆扎领域的需求开展了系统研发工作,既可以实现对不同直径钢筋、钢管等定长捆扎,还能捆扎秸秆、竹条,同时可以实现拖把杆等小型棒材全流程自动捆扎。
◆ 回应民生关切脑控康复轮椅亮相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创造美好生活也离不开科技创新。服务民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落脚点。今年工博会高校展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呈现了大量服务民生的科技成果,展现了新时代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求真务实精神。
支架放进身体里,半年后还要再开一刀取出来,老人小孩哪经得起这么折腾?不少患者家属的担忧,道出了传统医用支架的痛点。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抗菌可降解水凝胶导管支架,其可随组织愈合智能降解,解决了传统支架降解速度与愈合节奏不匹配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能覆盖大部分需要支架治疗的医疗场景。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款名为“脑控康复轮椅”的突破性智能设备正为重度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许东升教授团队与上海大学、韶脑科技公司杨帮华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创新产品,通过前沿的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思维即行动”的革命性突破,为脊髓损伤、渐冻症、脑卒中等患者开辟了全新的康复路径。
记者现场实测发现,通过脑电波的采集, 只要集中意念看向在屏幕上的四个箭头的任意一方,就能控制轮椅车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完全没有依靠手部操控。
据介绍,这款脑控康复轮椅开创了“控制-反馈-康复”三位一体的主动治疗新模式。通过任务模式和自由模式的双重训练机制,不仅能有效刺激患者运动皮层的神经重塑,更能系统性地锻炼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控能力。这种创新设计将被动康复转变为主动治疗,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康复体验。
原始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9/24/17587132991359320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