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0215021     |
xwzx@sspu.edu.cn

青春上海:两周内连续两例捐献!二工大95后、00后校友以青春热血送上“爱的节日礼物”
发布时间:2025-05-01 供稿:宣传部(新闻中心)   

2025-05-01 来源: 青年报·青春上海 作者:  刘昕璐

五四青年节来临前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接连上演两场温暖的生命接力。4月29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22届校友郑昊麟在上海长海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上海市第713例、该校第1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就在十多天前的4月18日,2018届校友付泰源完成了上海市第708例、学校第18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两位青年以青春热血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青年节到来之际送上“爱的礼物”,更交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


4月18日,付泰源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从“误解”到主动加入生命接力

回忆起捐献初心,00后的郑昊麟坦言,自己曾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在“开背抽骨髓”的刻板印象。2019年,学校学长学姐成功捐献的事迹,让他了解到捐献流程与献血类似后便毅然报名入库。2024年初,首次匹配成功但因体检“沉默期”错失机会,2025年初,再次接到通知时,郑昊麟“想都没想立马答应”,在家人鼓励下坚定完成这场跨越两年的生命之约。采集结束后,他想对患者说:“愿你带着爱和希望,重新拥抱生活。”

95后的付泰源捐献之路则始于2014年入学时的一次宣传活动。“当时觉得这种方式能救人,就登记了。”十年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他才意识到彼时做出的这份承诺的重量。面对首次体检指标不通过,他连续调整身体状态,第三次体检达标后,从苏州奔赴上海完成“十年之约”。当得知受助者是河南老乡并收到饱含感激的书信时,他感慨“庆幸自己从未放弃。”

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两名青年的热血捐献见证着同样一个青春抉择:郑昊麟忍受4天动员剂注射的不适,付泰源为达标坚持三个月健康管理,他们用行动让“奉献”二字闪耀着新时代的青春光芒。

郑昊麟说:“捐献不是终点,而是爱传递的起点。”付泰源同样从患者感谢信中读到更深的责任——未来,当让爱心成为生活的常态。

4月29日,郑昊麟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高频次公益传奇背后的育人密码

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来说,短短两周内的两场生命接力不是偶然。截至目前,二工大已有19名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6000余名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规模在沪上高校位居前列,创下“每 40 名上海市捐献者中就有1名二工大学子”的奇迹。2024年,学校更以“1年4例、4个月3例”的高频次书写公益传奇。

学校依托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通过专业化宣讲进行科学宣教,提供全流程保障,将“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精神融入育人实践。从2005年上海市第59例、学校第1例的丁杰到2025年的郑昊麟、付泰源,19次“生命的美丽相遇”,正是“立德树人”落在行动的生动注脚。

2025年的“五四”钟声即将敲响,这些在实验室、职场与病房间奔走的年轻人,用热血担当诠释着“青年力量”——是在他人需要时毫不犹豫伸出的双手,是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所需的赤子之心。

生命接力的故事仍在延续。当一袋袋承载着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送往病房,19次“生命相遇”早已超越个体善举,成为一所高校、一群青年向社会递交的温暖答卷。

原始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5/01/17460822511199351255.html


Copyright©2019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
021-50215021
xwzx@ss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