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至27日,2025年第三届CCF生物信息学BIO-3NEW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时揭牌成立。本次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生物信息学专委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承办,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生物信息学会、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协办。
上海市教委科研处处长范仁华,上海市科委信息技术处处长缪军,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姚育东,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潘毅,CCF生物信息学专委会主任高琳,我校党委书记陆敏、副校长丁彬出席大会并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揭牌。
会议旨在深入探讨生物信息学与数字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搭建跨学科研究者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邀请了著名院士、知名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交流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共同探讨行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设有11场主旨报告和32场分会报告,覆盖生物大分子结构预测与模拟、基因大数据分析与预测、药物研发、智能诊疗系统、医学影像分析、健康大数据、智能医疗器械等多个前沿方向,来自国内外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主旨报告环节,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就智能生物信息学的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展望。我校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姚育东院士介绍了近年来在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一些工作,并探讨如何以人工智能研究院为纽带,开展项目合作、科研创新、深入发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具体计划。潘毅院士在“从DeepSeek看大模型赋能生物医药”的报告中,以大模型击败17位医生,帮助4岁男孩精准找出怪病病因为例,重点介绍了大模型在医学诊断和新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教授朱滨海介绍了课题组对蛋白质连续片段的空缺问题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崭新的概率算法,该科研成果对于蛋白质功能预测和制药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教授高歌结合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提出基于深度生成框架的理性AI模型设计,可以有效解码复杂的异构单细胞组学数据,并为最终构建细胞调控语言模型(RLM)奠定基础。深圳湾周耀旗教授阐述了RNA语言大模型在结构预测中的重要作用,为RNA结构预测提供解决思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肖奕针对目前实验解析的核酸分子三级结构数目有限的瓶颈,提出使用计算方法预测核酸三级结构。
专家主旨报告集中体现了AI与生物医学深度融合的三大趋势,即“从辅助工具转向核心生产力、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创新、从技术研发转向价值创造”,为医疗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和实践指南。
在32个分会报告中,与会者就生物信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案例进行了探讨交流。报告内容涵盖了深度学习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创新解决方案以及生物信息技术的进步,展现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实际应用。
我校把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研究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面向国家和上海市发展战略,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聚焦工业智能、智能信息服务、机器视觉、医疗健康等重点发展方向,经过三年建设,构建了集训练、推理、存储和可视化为一体的“厚技”智算协同创新平台,赋能学校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智能制造、能源与材料、资源与环境进行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