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0215021     |
xwzx@sspu.edu.cn

劳动观察:以工匠之魂铸时代新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刘文劳模创新工作室风采
发布时间:2025-02-18 供稿:宣传部(新闻中心)   

2025-02-18  来源:劳动观察  记者:王慧

在人工智能重构世界的今天,劳模精神何以成为穿越时空的价值锚点?二工大刘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探索劳模文化育人走出一条新路。

走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红色抓斗”雕塑与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地标。这个以校友包起帆发明成果为原型的精神图腾,不仅承载着“劳模摇篮”的荣光,更隐喻着一个时代的叩问:在人工智能重构世界的今天,劳模精神何以成为穿越时空的价值锚点?而这也是刘文劳模创新工作室聚焦的课题。

“最近DeepSeek大火,AI技术在重构知识生产,在人与机器的共生关系中,劳模精神何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底座?技术工人怎么跨越数字鸿沟?作为一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我们又该如何锻造数智时代的新型劳动者?”二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秘书长刘文认为,数智时代,比技术迭代更重要的是精神传承,最先进的机器仍需“匠心”驾驭。

他带领团队探寻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新方向,开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技术工人向数字工匠转型的问题研究。同时,用劳模文化塑造“精技术、重责任、国际化”的学校精神品格,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引领、以工程应用为依归,卓越引领、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是劳模的宝藏之地,如何挖掘这座劳模文化“富矿”,将劳模精神传承下去?工作室依托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匠心助企、文化育人,打造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劳模文化研究决策与资政育人新高地。“为劳模立传、为工匠铸魂、为时代育人,是我们的使命。”刘文说。

2024年,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全国高校中罕见的以劳模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创新平台——既是劳模文化的基因库,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场,更是时代新人的锻造炉。

画像铸魂:引领劳模文化研究

从研究劳模、学习劳模,到成为劳模,刘文深耕劳模文化20多年,带领团队将工作室打造成贯通劳模研究、产业服务、教育创新的“立交桥”,把劳模精神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可传承的教育实践。

2002年,刘文在二工大学生处开启职业生涯。彼时,中国高等教育正经历转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亟需价值坐标的指引。他敏锐地意识到,二工大拥有丰富的劳模资源,劳模的成长路径与职业教育高度契合——他们都源于实践、成于坚持、忠于创新。新生第一课,他便邀请校友、全国劳模李斌讲述“车间里的创新哲学”,首次将劳模精神与大学课堂联结。

2010年,刘文出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面对思政课“抬头率低、认同感弱”的困境,他提出:“思政教育不能‘云端漫步’,必须扎根大地。”他将劳模精神转化为教育方法论,探索“教师研究劳模、教材诠释劳模、教学展示劳模、实践走向劳模”的育人体系。

2015年,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在二工大挂牌成立,学校开始组建研究团队,培育创建劳模文化研究和育人创新工作室,成员来自学校相关部门和思政课骨干教师,是一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队伍,并在育人实践中培育出不少优秀人才。比如,经晓峰2023年获首届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其领衔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团队2024年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

工作室围绕国家和上海的战略需求,聚焦劳模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传承、育人功能以及劳模工匠培育等问题展开研究,包括劳模群像、劳模文化理论和劳模文化育人三方面。

“劳模是时代的活化石,他们的故事比任何教材都更有生命力。”带着这样的信念,刘文带领师生开启了一场历时六年的上海劳模口述史编撰工程。他们采访秦怡、于漪、黄宝妹、包起帆、王曙群等86位劳模,积累600余万字手稿,完整记录了从“老黄牛精神”到“数智工匠”的精神嬗变,将劳模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动能,也让“劳动创造价值”从口号落地为信仰。

这项工程催生了《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丛书,填补了上海劳模口述史料研究的学术空白;编撰的《工匠中国》《劳模精神与劳动教育》教材,成为全国200余所高校的思政课范本;《走近劳模——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卓越的的奥秘》等书籍为劳模画像,为产业工人铸魂,为新时代明德育人,思政育人从此有了鲜活教材,劳模也慢慢走近学生,成为他们的“偶像”。

创新模式:锻造劳模育人品牌

在二工大校园,劳模文化早已突破传统教育场域:劳模长廊镌刻130余位校友姓名,起帆桥连接实验室与创新工坊,包起帆展示馆陈列着他发明创新的每一次有力“抓举”……这些可触摸的地标逐渐形成劳模文化“场景圈”、劳模精神“强磁场”,并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如果说1.0阶段的劳模文化是环境熏陶,2.0阶段的课程整合是机制创新,如今的二工大已进入“五育融合”的3.0时代。工作室从教材、课程、师资三方面着手,构建“三课堂互动”模式,将劳模精神渗透到德智体美劳各领域。一条是“劳模精神浸润链”,另一条是“技术创新赋能链”,学生们在这里既接受精神淬火,也获得实战本领。

在理论课堂,团队为大一新生上《劳模精神与职业信用》《劳模精神与创新创业》课,用“问题导向+故事叙事”重塑思政课形态。从包起帆的抓斗创新、谢邦鹏的柔性电网到王曙群的太空螺丝,一个个剖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精神力量。

实践课堂别具匠心,每年5月的“劳动教育月”,学生需完成“5+1”任务,包括在车间操作数控机床(以劳增智)、参与社区治理(以劳树德)、设计劳动美学作品(以劳育美)、研发环保技术(以劳创新)、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劳强体)等5大版块的活动和1个劳动运动会。九大学院纷纷培育出“一院一品”劳动实践品牌,并结出硕果。2024年11月,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能材学院和智控学院的项目摘得2个国家级银奖,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团队将抽象的劳模精神转化为可量化的成长坐标,使劳动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实现“千匠千面”的个性化培养。

网络课堂上,《工匠中国》慕课吸引30万学习者,《匠心筑梦》系列短视频浏览量超800万,劳模故事在云端“破圈”。刘文说:“要让Z世代在指尖滑动中触摸劳模精神的温度。”

2024年,工作室指导成立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劳模工匠育人研究联盟,将“五育融合”模式推向职业教育。

刘文团队的育人实践,从未局限于校园围墙。2019年,他们推动筹建上海劳模学院,聘请包起帆等劳模担任“人生导师”,“劳模精神进校园”、劳模大讲堂、“学劳模做工匠”等活动不断推向深入,从“劳模—教师—学生”三角互动模式演进到“五双育人机制”,即双教材:思政课统编教材与劳模育人特色教材;双课程:思政课程与劳模文化育人辅助课程;双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双师资:思政教师与劳模讲师;双结对:优秀学生与劳模结对。

这种精神传承产生了裂变效应。近三年,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累计超过10700人次,参加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650 余项,获奖3079人次,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2项金牌;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能吃苦、下得去、用得上”成为商飞等企业的共同评价。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价值观的重塑:6000余名师生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并有17位采样者成功配型且捐献,这些数字冠绝上海高校。

匠心助企:将劳模精神注入新质生产力

刘文团队的视野更超越了教育场域。2017年,在工作室的主导下,由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牵头,发起成立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通过跨界研究,汇聚全国教育资源和力量,搭建起一个劳模文化研究和育人的交流展示、互鉴共进的平台。联盟先后在上海、北京、延安、广州、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举办全国劳模文化和职工文化研讨会,目前拥有会员单位百余家。今年恰逢全国总工会和上海市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联盟年会将回到上海举办,团队将聚焦百年工运,推进劳模精神进校园与新时代产业工人素质再提升。

数智时代的人才培养成为团队关注的新方向。他们研究阐释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时代要求,开展劳动形态、就业形态和劳动保障调研咨询,为产业工人和职业教育教师开展工匠精神与强国战略、人才培养等专题培训。副教授乐晓蓉深入调研浦东张江、金桥等高新企业,构建“理论学习—实践探索—AI动态优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副教授李丹基于浦东新区企业现状调查,系统分析技术工人向“数字工匠”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新质生产力的根基,是劳模精神与创新基因的深度交融,恰恰需要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注入数字洪流。”刘文说。

站在“红色抓斗”雕塑前,凝视被岁月锈蚀却依然有力的钢构,忽然读懂刘文团队的坚守:他们打捞的不是过往的荣光,而是未来的火种。“真正的教育,应当如抓斗般既有扎根大地的力量,又有托举梦想的胸怀。”刘文动情道。

原始链接:https://www.51ldb.com//shsldb/jiaoy/content/0195133a9340c0010000d7c90f012edc.htm


Copyright©2019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
021-50215021
xwzx@ss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