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0215021     |
xwzx@sspu.edu.cn

演绎戏曲品文化,鉴往知来学“四史”——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二学生党...
发布时间:2020-10-23 供稿:   

  为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2020年10月21日下午13时30分,经济与管理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在5104教室开展了主题为 “演绎戏曲品文化,鉴往知来学‘四史’”的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也是支部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的第一场。

  活动伊始,在支部委员白鹏老师的介绍下,与会成员共同欣赏了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背景的沪剧《星星之火》“诉冤”一折,五卅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由项佳琪、陆雪、毛叶、朱嘉雯、周东怡5位同学共同演绎的现代京剧《红灯记》片段,通过一盏红灯,串联起“二七”大罢工到抗日战争的革命斗争史实。同学们的生动演绎,让与会成员深刻体会到早期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奋勇抗争的顽强精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入党积极分子刘涛同学的介绍下,与会成员一起观看了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折,通过剧情介绍和视频赏析,师生党员感受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战士在打入敌人内部、顺利剿灭山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过人智慧和勇气,以及共产党人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活动最后,由黄怡雯、敖永静、姜瑜、王中锋、韩雨薇5位同学共同演绎了以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背景的豫剧《朝阳沟》片段,同学们生动有趣的表演,鲜活地展现出了新中国建设初期,广大知识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熔炉,到农村、到边远地区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为祖国建设抛洒热血的时代气息。

  活动过程中,白鹏老师和刘涛同学为大家带来了戏曲清唱和戏曲技巧展示,现场同学还参与了戏曲“上马”动作的体验,不仅活跃了现场的氛围,更使得在场同学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戏曲之美。以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四史”主题教育,在让师生党员感受到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直观体会到经典红色戏曲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基调和民族精神,更深刻感悟到“四史”学习教育的意义所在。

  今后,支部成员将继续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铭记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的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斗争精神。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用实际行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不断激发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传统文化小贴士

  京剧

  京剧是中国流布区域最广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全国除西藏、海南外所有省(市、自治区)。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徽班主要声腔西皮、二黄吸收昆曲、京腔、秦腔、汉调等声腔的唱腔、剧目和表演艺术精华,并逐渐北京化,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俞菊笙等名家。民国时期,涌现出以杨小楼、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以及上海的周信芳、盖叫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演员,在他们的努力下,流派艺术繁荣,京剧发展至鼎盛。其间,梅兰芳、程砚秋出访日本、苏联和欧美,将京剧艺术传播到域外,使中国独特的戏剧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也促进了中外戏剧的交流和互相借鉴。代表剧目有《白蛇传》《锁麟囊》《杨门女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

  沪剧

  沪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源自太湖流域的农村“小山歌”,吸收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艺术演变成为说唱形式的滩簧调。至清朝道光年间其表演形式获得发展,光绪年间进入上海租界,改称“本地滩簧”,其后剧目及行当逐渐丰富。1914年,邵文滨等艺人从事本地滩簧改良,易名“申曲”,1927年以后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正式改称“沪剧”。沪剧属滩簧系统,为板腔、曲牌混合体,擅演时装戏和现代戏,代表剧目有《星星之火》《芦荡火种》《红灯记》《敦煌女儿》等。

  豫剧

  豫剧亦称河南梆子,流布于河南全省及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台湾等地区。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发源于清代中期流行于开封、杞县一带的本地梆子戏。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四大支派。1927年后,陈素真、常香玉等献寿在开封等城市演出,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剧目和表演,使豫剧的舞台艺术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出一批流派艺术家,推动豫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传播到全国各地。豫剧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等。代表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五世请缨》《程婴救孤》《朝阳沟》等。

Copyright©2019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
021-50215021
xwzx@ss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