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0215021     |
xwzx@sspu.edu.cn

“教育之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怎么“变废为宝”的?
发布时间:2017-08-12 供稿:   

  2017年8月11日 “教育之弦”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

  (作者:俞涛 白建峰 杨旭辉)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办学定位。根据这一定位,学校明确了“工科见长,经管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布局。作为学校的带领性学科,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学科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了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转型发展。

  需求导向、错位发展,打造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学科高地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坚持走有别于传统本科的发展道路。

  电子废弃物被称为“城市矿山”,既含有铜、金、银、铂、锡等有价金属,也含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若处置得当能够做到变废为宝,若处理处置不当则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需求相比,相关科研成果和专门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原因是很多本科院校认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不宜作为学科建设重点。在广泛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确定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为带领性学科,按二级科研单位建制成立电子废弃物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经过十余年的深耕细作,中心已成为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领域首个集人才培养、决策咨询、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一体的专业平台,学科建设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

  目前学校已获批建设“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建设“电子废弃物分中心”。学校获批国家环保部“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是电子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唯一的培训院校,可面向各级环保部门及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的相关管理与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校是国际电子废弃物处理及管理领域知名组织StEPInitiative成员,中心执行主任王景伟教授于2017年4月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当选七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之一,在电子废弃物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学校承办StEP组织的电子废弃物领域青年学者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电子废弃物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通过联合其他相关学科组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知识服务团队,包括电子废物绿色技术与装备团队、智能测控技术团队、电子废弃物生命周期数据库团队等,为行业发展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该带领性学科辐射的协同学科主要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工业工程、物流管理、艺术设计等。以废弃LCD显示设备自动化拆解生产线的研发为例,该项目涉及电子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等多个学科,校内10个专业的教师加入该团队进行联合攻关,有力地带动了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

  科研反哺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

  本科生实行“1+3”模式

  所谓“1+3”培养模式,即以学生参与科研导入毕业设计课题为1个中心,教师联系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研究生带教本科生为3个保障。在长达两年的科研锻炼中,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实验方案设计与实践,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科研道德素养,培养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证学生顺利并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以废弃LCD显示设备自动化拆解为例,生产线共分成7个工段,每个工段均涉及2—3个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才能真正解决相关问题,据此建立以每个工段主要相关专业教师为该方面的小组负责人、双周会议讨论等运行制度,且每个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中获得锻炼。

  研究生实行“工程导入”模式

  所谓“工程导入”模式,即工程实践——理论学习——再实践。强调“实践本位”,导入企业实践、导入应用性课题、导入案例教学,体现职业特色、技术特色、理论与实践结合特色,实现双导师及校企合作“零距离”结合。与国内其它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相比,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定位充分结合了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个性化课程设置,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适应能力。

  焦关键技术,校企合作能级有效提升

  围绕电子废弃物的立法管理与处理处置核心关键技术,中心与行业内核心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承担电子废弃物处理相关领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参与了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等部委关于电子废弃物的立法、政策、标准的制订,并且承担了有关企业与政府关于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发和产业规划的项目。作为主持单位编写了电子产品专用材料、印制线路板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等国家标准,承担行业核心企业的工艺、设备设计调试任务,在电子产品与环境工程领域获得普遍认可。

  近五年来,随着行业迅速发展和管理政策的严格要求,针对产业发展呈现的技术瓶颈和行业升级存在的共性难题,中心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基础理论-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全产业链科技攻关与集成,将创新科研成果服务于具体产业活动。中心团队通过机械活化强化浸出电视与电脑显示器玻璃中的元素铅,实现了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目前,这成套技术已在相关企业转化并建成示范线。同时,这项工艺也在废旧荧光灯管含铅玻璃、含难冶炼含铅废渣的处理回收方面进行推广应用。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中心团队采用微生物菌种将废弃线路板中的金属“吃掉”,历经近10年研发,已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11项。目前已完成中试试验,生产过程可实现无人值守,具有成本低、能耗低、流程简单、污染小等诸多优点。中心以产学研基地和项目为纽带,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和绩迅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共建了绿色打印再生再制造联合实验室,与上海绿环机械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商议形成了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实施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

  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为决策机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其主要任务是:确定、修改中心章程;审议、确认由理事会推荐的新增理事单位及理事人选;根据《章程》规定,确定理事单位或根据理事单位提议,对理事单位理事人选进行调整;审议中心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以及其它各项议题;决定中心更名、终止等重大事宜。理事会现有理事17名,成员涵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国外公司等。核心企业管理人员占比60%,政府及行业协会人员占比约为30%。

  专家委员会负责对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学术方向、团队建设、国际合作等提供指导与建议,听取并审议中心年度工作报告,评审项目及相关学术成果。目前中心专家委员会共计有25名专家委员,均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有较深学术造诣且熟悉本行业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

  中心建设形成一支“项目驱动”型“可聚可散”的多元化研究队伍。通过设立开放开发基金,围绕产业核心任务进行技术研发。目前协同创新团队共有研究人员133人,协同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9%。

  中心根据发展定位组建了政策法规、生命周期管理、资源化技术、工艺装备、绿色设计与再制造5个协同创新团队。各团队首席科学家均由国内知名专家以柔性聘任形式担任,中心科研骨干担任PI助理协助工作。同样采用柔性工作制,中心已聘请7位国内外知名业内专家学者定期进行工作访问,指导项目研发和研究生培养。

  原始链接:http://mp.weixin.qq.com/s/jYa2MT90hFGDNg3lVoqN1w  

Copyright©2019 版权所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沪ICP备19020926,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邮编201209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中心 意见反馈
021-50215021
xwzx@sspu.edu.cn